為發展長江經濟帶稻漁綜合種養生態循環農業,共同編織“水中魚蝦跳,壩上稻飄香”這一美麗的生態圖景,10月2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福鎖等多名國內涉農專家教授齊聚銅陵,出席由六國化工公司等聯合創建的長江磷資源高效利用創新平臺主辦的“長江經濟帶稻漁綜合種養綠色發展研討會”。
安徽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江春、校長夏濤,安徽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郜紅建,銅陵市副市長黃學龍,銅化集團公司領導袁菊興,銅陵市普濟圩現代農業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趙尚森,六國化工公司負責人,以及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浙江大學、華中農業大學、長江大學、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上海農科院、安徽農科院、安徽科技學院的30多位專家教授、安徽農業大學20多位碩士研究生等參加活動。
作為長江磷資源高效利用創新平臺首席科學家的張福鎖院士在致辭中說:“本次研討會,全國尤其是長江流域稻漁綜合綠色種養的知名專家都來了,說明‘平臺’能夠整合全國工業、農業各方面資源,為磷資源高效利用,為綠色發展做出貢獻。‘平臺’成立以來運行很好,感謝銅陵市政府支持,感謝六國化工、中國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合力打造‘平臺’。‘平臺’要把工業、農業結合起來,磷資源利用要從源頭著手,從磷礦到磷肥,到農業利用,再到環境循環利用,打造整體鏈條,做成中國最具特色的磷資源高效利用平臺。安徽農業大學八大試驗站覆蓋整個安徽省農業,今年還招收了1900名高職生,其中很多是做農業的農民企業家。把安徽農民企業家有效整合起來,也幫助我們創新了‘平臺’工作思路和方法以及把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村的發展結合起來。科技小院今年被中央選為‘不忘初心,科技報國’的典型,這些經驗和技術,可以通過‘平臺’,在安徽乃至全國,發揮更好的作用。”
夏濤在致辭時說:“‘平臺’對六國化工轉型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對安徽農業大學的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學校要加大資金投入,整合優質資源,樹立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的建設目標。”
黃學龍在致辭中介紹:“銅陵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發展空間廣闊。目前全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8萬畝,建成千畝示范片10個、百畝示范點百余個,計劃2022年稻漁綜合種養達30萬畝。今年引進的國聯水產公司和普濟圩現代農業集團,共同打造稻蝦規模化養殖基地及小龍蝦深加工產業鏈。期待‘平臺’繼續大膽嘗試,積極推進‘高校+企業+農戶’運作模式,培養更多的專業農技人員,加強技術咨詢和指導,促進產業升級。”
袁菊興在致辭時說:“‘平臺’在磷資源高效回收、稻蝦種養、玉米水稻等作物增效專用肥方面取得的較好成果,還將在磷資源創新、高效利用創新、服務創新、可持續發展創新等方面進一步發力,為加速長江經濟帶農業綠色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六國化工負責人在主持會議時介紹:“六國化工產品結構豐富,2015年開始致力于打造作物全程營養方案。前兩年,開始稻漁綜合種養中肥料和水質調理方面的嘗試,推出了稻蝦專用肥、水質調理劑、底質調理劑。‘平臺’強大的科研團隊對六國化工、對稻漁種養產業,提供了重要的科研支撐和技術指導。”
據了解,近年來,國內的稻漁綜合種養,特別是稻蝦綜合種養迅速發展,種養面積超過1200萬畝。“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成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一種典型模式,同時也促進了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在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缺乏規劃、缺乏種養管理技術、上下游產業鏈不能有效銜接等問題。因此,雖然稻漁綜合種養發展如火如荼,但是其模式、技術水平亟需跟進提升。
稻漁綜合種養綠色發展,是長江磷資源高效利用創新平臺中的一項研究課題,也是產學研合作的一個典范。本次會議就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經驗、存在問題以及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等,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國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浙江大學、長江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優秀教師和專家已開始著手就稻漁綜合種養科學用肥、安全用藥、科學管理等方面開展系統研究、試驗示范和田間指導。
會議期間,浙江大學教授陳欣,長江大學教授阮國良,安徽農業大學教授祖國掌、副教授彭開松,華中農業大學副教授汪金平,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奚業文,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宋光同等,與大家一起分享了研究成果。就如何實現漁稻互促、穩糧增收、綠色生態目標,如何解決水稻品種、秧齡、水稻病蟲害防治,魚、稻生存空間,水層保持與水稻根系活力,如何創新稻-魚、稻-蝦、稻-鱉、稻-鰍、稻-蛙、稻-蟹種養模式等,提供了詳實的考證、相關技術應用和解決方案。
“長江經濟帶磷資源高效利用創新平臺”由六國化工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及張福鎖院士團隊共同組建,“平臺”致力于推動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圍繞長江經濟帶磷礦資源開發、磷肥及其它磷素產品創新與應用、環境磷素回收與再利用等,展開理論、技術與大面積研究,為長江經濟帶農業、經濟、環境協同發展提供技術、產業模式支撐。
2018年11月18日,“平臺”正式啟動,六國化工安徽省院士工作站通過備案考核,六國化工磷資源高效利用工程中心、安徽農業大學磷資源高效利用與水環境保護研究中心設立運行,并在安徽宿州、銅陵、廬江等地建立多家科技小院,先后有10多名安徽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入駐科技小院,促進了終端服務和人才培養。同時,“平臺”有針對性地開設了一大批開放課題,國內一大批涉農高校的專家學者積極參與到“平臺”的科研工作中。
會議期間,還召開了“平臺”理事會一屆二次會議,總結平臺建設、磷資源高效利用與水環境保護研究中心、科技小院等工作,進一步完善平臺管理機制,確立了下一步行動規劃。磷石膏綜合利用等已列入重點攻關項目。同時,以張福鎖為首的專家團隊,先后到六國化工、普濟圩科技小院和蝦稻種植示范基地參觀指導,看望鼓勵科技人員和參與研究的學生。袁菊興陪同張福鎖參觀了六國化工調度指揮中心和安徽省院士工作站。
在科技小院,張福鎖聆聽了學生關于稻蝦綜合種養體系優化、相關肥料產品研發及經濟環境效益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匯報,并提出指導意見和今后研究方向;在科技小院學生負責耕種的蝦稻種植示范基地,張福鎖一行在田間察看水稻長勢,詢問種植情況。張福鎖叮囑參加會議的20多名安徽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要深入基層,和農民真正打成一片,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幫助農民解決技術問題。(特約記者 方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