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七五”工程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發展的大型磷復肥生產骨干企業,中國第一套引進的大型磷銨裝置,中國磷酸二銨生產企業首家上市公司,中國最大的酸肥結合生產基地,中國首批環保生態肥認證企業,累計為中國農民提供化肥超10億袋……從1987年投產以來,六國化工砥礪奮進三十七載,在國肥發展史上寫下了絢麗篇章。三十七載的輝煌成就,既是六國人一代代接力奮斗的答卷,也是新一代六國人接續奮進的起點。
“面向未來,六國化工將繼續打牢在磷化工和煤化工板塊的競爭力,朝著頭部企業邁進。”六國化工副總經理俞云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
共襄“國肥”,根植“三農”大地
六國化工本部位于安徽省銅陵市,這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工業城市,長江黃金水道傍城而過。從這個視角看,中國第一套引進的大型磷銨裝置誕生在這里,并非偶然。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大量進口磷銨。一個擁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大國,如果化肥大量依賴進口,意味著中國人無法端牢自己的飯碗。而這也正是六國化工成立的初衷。
銅陵不僅坐擁長江之利,還擁有豐富的硫資源,后者是生產磷銨的核心原料之一。區位、資源以及銅陵這座城市的工業背景,作為“七五”國家重點項目之一的中國引進的第一套大型磷銨裝置,便順理成章落到這里。
即便在今天,透過六國化工這個名字,我們仍然能夠覓到歷史的印記。“六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公司一期工程集成了法國、意大利、奧地利、原西德、羅馬尼亞、中國等六個國家的設備和技術。”俞云解釋說。
生于時代,根植農業,六國化工從銅陵一隅走向全國,乃至世界。2004年3月,六國化工在A股上市,成為中國大型磷銨生產企業中第一家登陸資本市場的公司,開磷復肥行業風氣之先。
建成投產迄今37年,六國化工打造了350萬噸新型肥料的年產能,形成了銅陵本部、宿州中元、吉林六國和湖北六國四大基地,復合肥年總產能達140萬噸以上,終端營銷網點近2萬個,累計銷售各類肥料超10億袋,部分產品銷往南美、非洲、東南亞等地。
“經過數十年奮斗,六國化工已經搭建起高低搭配的全產業鏈和全系列的產品業態,持續為廣大用戶提供好的產品,滿足用戶需求,為用戶創造價值,做真正的現代農業提質增效解決方案提供商。”俞云介紹。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領域掀起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六國化工順應形勢,在化肥產品換擋升級和農化服務創新上聚焦發力。
“在產品創新上,我們注重養分高效利用,同時致力于對農民進行全過程賦能,公司目前擁有包括基礎肥、常規復合肥、增值復合肥、特種功能肥在內的十大系列、20余個產品品牌、100多款產品品種,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俞云說。
據了解,2024年初,六國化工與中國農科院資劃所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綠色增值肥料產業化基地、綠色增值肥料研究中心、綠色肥料試驗基地等研發平臺成功揭牌,共同研發的“芯五功”品牌新型復合肥料今年8月初已經投放市場,這也代表六國化工在持續創新和企業綠色轉型發展道路上邁出了堅實一步。
綠色“國肥”,加速智能轉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也給化肥行業帶來深刻的變革,環保生態已成為行業轉型的難點、焦點。
磷石膏是磷酸生產的副產物,是環保之患,也是亟待綜合利用的資源。巨量的磷石膏如果不能及時消化,將威脅到整個行業的生存。而六國化工毗鄰長江,破解磷石膏難題更是刻不容緩。
在磷石膏治理上,六國化工走在了行業前列。俞云表示,經過2019—2021年的專項整治,六國化工已率先在業內實現磷石膏堆場“清零”。新產生的磷石膏全部轉化為建材原料或制品,綜合利用率100%。“磷石膏露天堆放的清零,是行業內一個創舉。”
此外,為助力國家如期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六國化工在生產運行過程中降低燃煤煤耗,通過調整氣化爐的水汽比從而提高廢鍋的副產蒸汽量,采購含水率低的燃料煤,每年可節約5040噸標煤,按照煤中含碳量為45%計算,每年可減少8316噸的二氧化碳。同時,提高合成氨工藝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回收率,實施建設2萬噸/年食品級固體二氧化碳項目,2021年投入生產,年產10萬噸食品級二氧化碳項目,預計今年下半年投入生產。
俞云坦言:“為了適應農業需求,六國化工必須要積極研發高效率、高附加值的產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秉持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源源不斷創造提升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實現企業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力量。”
為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六國化工加大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投入。據了解,六國化工獲評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級知識產權示范企業,擁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國家級農化服務中心、安徽省磷化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磷化工綠色設計與制造工程研究中心等技術創新平臺。先后完成20多項省、市和自主攻關科研課題,獲授權的有效專利現有243件,其中發明專利54件,同時,積極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新裝置。
近年來,六國化工借助數字技術驅動企業經營模式、商業模式的創新變革,引入國際先進的SAP ERP系統,構建起包括生產控制、銷售數據、預警監測等一應俱全的指標體系和數據分析體系。2018年,阿里云全國首個工業大腦項目落戶六國化工,“磷酸萃取率提升大數據應用項目”引領行業,每年為企業帶來約600萬元的經濟效益,可節約磷礦石資源6000噸、減少磷石膏固廢約10000噸。2020年底,公司牽手杉數科技聯合開發的產銷協同系統,在同行業中先行先試,利用數據分析對企業在產銷智能協同、訂單交付管理、庫存周轉等方面提供高效的決策支持,著力解決以前公司產銷不匹配的狀況。2023年,完成生態農業發展公司新SMS信息系統報表開發、杉數科技決策優化項目(二期)等信息系統,實現了管理、生產、決策數字化“三級跳”,開啟企業“智能制造”發展新局面。
糧安“國肥”,堅守農企初心
保糧食,首先要?;??;时9┓€價的使命責無旁貸地落在了大型磷復肥企業的肩上。
“作為農資企業,針對化肥保供,六國化工一直是作為主體責任看待的。”俞云透露了一組數據,2023年,六國化工完成磷酸一銨保供任務21萬噸、磷酸二銨23萬噸,今年1月至5月,完成磷酸二銨保供任務12萬噸、磷酸一銨11萬噸。
數量供得上,價格還要穩得住。近年來,化肥原材料價格飆漲,物流成本也水漲船高。“我們堅持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以遠低于國際市場的價格銷售,最大程度讓利給農民,優先保證國內供應。”俞云說。
面對化肥保供穩價的使命,六國化工展現了企業一以貫之的格局和初心,六國化工始終要求供應部門精心組織原料采購,確保不影響生產;生產部門合理安排生產,保證化肥供給;銷售部門做好全國各市場的銷售計劃,協調好國內銷售與出口的關系;物流部門協調好各方勞務單位,加強與鐵路部門的協調,確保物流暢通,優先安排保證春耕、三夏、秋冬種等關鍵時節化肥發運。
在商儲方面,六國化工加大商儲建設力度,目前正投入2億元資金,建設商儲配套的倉儲物流項目,不斷提升淡儲的保障能力。同時還主動承擔市場風險,特別是應對近年來上游市場多變、淡旺季價格倒掛、經銷商儲備意愿不強等風險因素,堅持化肥保供不動搖,得到了國家相關部委和協會的肯定,也贏得了市場和合作伙伴的贊譽。2023年完成國家2022—2023年度10萬噸化肥淡儲、安徽省5萬噸冬夏季化肥淡儲任務,2023—2024年度淡儲10萬噸。
作為“國肥之光”代表企業,企業成長之路為行業發展帶來諸多啟示。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回溯六國化工走過的發展歷程,無不貫穿著對現代科技的開發和應用,科技創新對企業的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俞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未來,六國化工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不斷深化產業融合和轉型升級,提升產品和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同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和品牌建設任務,為我國化肥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方 霞)